兴元故事

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兴元点评《有比在大公司拿工资更危险的事吗?》

来源:兴元财务报销软件 发布日期:2017-09-01

在一个节目里,韩国教授问中国的创业者,“为什么要去创业,你们不怕创业的风险吗?”中国创业者的回答:“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去大公司靠工资生活,更危险的事吗?”

有比在大公司拿工资更危险的事吗

很多人私下都曾经思考过创业问题,但多数都是不满现状,想获得更高的提升,类似于不满现状去创业,或者什么都不会干只能去创业,而不是从危险的角度去考察。大企业拿工资,往往被形容稳定,虽然工资相对少,但稳定;虽然有时候生活无聊,但稳定;虽然会人浮于事,但稳定;虽然看不清未来,但稳定。仿佛在稳定面前,一些小的问题都是可以忽视的。如果去大公司拿工资比创业还要危险,那我们曾经的世界观会不会坍塌呢。

大企业被人诟病最多的是,效率低、反应慢。这和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一样,歌利亚巨人的身躯可以变成劣势,被弱小但灵活的大卫用机弦甩石打败。大企业的大,对具体的人来说,同样也会变成劣势,因为身处其中的人,需要以部门和岗位为基础确保个人能更好的嵌入,大企业最大的特点,一定是强调整体,任何具体个人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岗位,大公司的氛围会让部门协作更为条理化,更为规范。但玩创新,玩跨部门个体协作,这个就是强人所难了,因为目标不一样。

有人会说,虽说是拿工资,但我并不依靠具体的企业,我也是靠本事吃饭的,市场会给自己合理的定价,但是很多企业有其独特性,不论在商业模式上还是技能发挥上。也就是主机模式,它需要完全兼容整套系统,一旦离开熟悉的环境,会强烈感觉到不适应,而且越大的企业越明显。大企业要求的是功能达标,不是很在乎个人是否满配,所以木桶效应对于大企业的用人模式是很适用的,较长的那块没什么大的用处,也不太会有发挥的空间,更不可能为了留住你,给你寻找更多的机会去施展。这个不是拿工资岗位的特点。可能时间不用太久,你的市场价值就只能以企业给你的标准来定义了。

有比在大公司拿工资更危险的事吗

按照定义,工资是企业利润合理让渡给员工的那部分,但拿工资的过程,是不是有点像出卖身(时间+劳动力),工资有个特性,就是绝对的以当下为准,这点和人的选择很类似,如果有人说有两种选择,一种每天拿100,另一种每天50,一年后每天200,大部分都会选前者,我们都倾向于眼前能马上拿到的东西,哪怕另一个是真实的可期的,可能这个例子不太恰当,但多少人会对未来的收入有一个绝对的预期呢。劳动合同上的每年上浮不能算是严格的预期,更多的像是前期较低的适度补偿和人员变动可能的损失成本。拿工资的思维模式可能是保住这份收入,或者在这个基础上按什么比例增长,而不是跳出某个范畴,来思考更为广泛的价值。

现实中,中国的企业平均寿命也就三年,创业公司平均不到一年,未来世界500强企业的寿命大概也就二十年,面对这种局面,就算我们想稳定,但在大企业拿工资就一定能给到这种结果吗?那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我们不妨对比下,他们之间的细节差异。纯粹拿工资的人,很难ALL IN,为什么?因为目前的状况比较满意,即使不满意,我也认这默认这种感觉。我就记得有个同事对老板说过,“给多少钱,干多少事,我现在干的活是对得起你开的工资的。”这话绝对是对的。但是,总感觉有点问题,就是你已经被动绑架了。

纯粹拿工资的人很难去迎接新的挑战,因为他们很难彻底了解企业怎么运转的,其实更多的是不太关心,真想了解可能也了解不彻底,在这种状况下碰撞出某种火花的机会就更微乎其微,说到尝试就是痴人说梦了。

纯粹拿工资的人,对自己收入在市场中是心安理得还是有点心虚,是很难断定的。最多就是类似把自己家房子对照二手市场上比较下价格,很难切实去体验和验证。因为自己很难区分哪些是社会需要,哪些是公司需要,哪些是个人技能,哪些是企业特定需求,也就是被完全嵌入了。

回到问题,其实可怕的就是那种感觉,那种我完全不能没有你的感觉,明明知道不长久,但不能自拔,甚至不知道如何分手。拿工资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不能变成某种纯粹的行为,乃至变成精神依赖就可。


兴元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