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是我国两种重要的单位形式。会计财务处理作为是对一个单位发展进行检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障单位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性质相同的企业来说,会计财务处理的方式基本相同,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作为两种性质不同的单位的代表,在会计财务处理上存在较大差异,各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选择自身适合的方式即可。
单位性质不同。事业单位一般为公益单位,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考虑,在进行单位工作时手想象到的并非企业自身的利益,企业的性质是非营利组织。企业单位刚好相反,一切工作围绕企业自身利益,本着利益最大化的思想。由于性质的不同导致企业的工作目的不同,因此在政策制定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由于事业单位处于非盈利组织,因此在会计财务处理时更多的考虑实际,忽略收益。企业单位的会计财务处理是企业盈利力度的集中体现,会计财务处理的目的也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资金形态不同。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资金形态不同也是会计财务处理存在差别的理由之一。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定期拨放专项基金,或者事业单位向政府部门提交资金申请,进行一些项目工程。并且事业单位的资金投入一般没有回报,所以事业单位的资金是单流型。企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一般是公司内部基金或向银行贷款,事业单位投资过程中一般会有资金回流,即企业单位的资金投入是有偿的,这也是事业单位利益最大化所要求的。
资金用途不同。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资金在使用目的上也是不同的。由于事业单位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资金的使用是建立在人民利益的基础上,为建立更好的社会形态。而企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是建立在获取更多回报的基础上,为适应潮流的发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有前必须在这些方面投入更过的资金,保持企业长期存活发展。不同于事业单位,企业单位面对更加残酷的市场环境,如果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就会被淘汰,因此出成本收益的资金投入外还需要在研发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投入资金。
会计基础不同。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虽然属于不同性质的单位,但其会计工作都是建立在会计基础上的,将会计基础作为会计工作中财务处理依据。由于依据的会计基础不同,因此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在财务处理中表现形式存在较大差别。从一般情况来看,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企业单位使用权责发生制。这两种首付方式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收付实现制主要指本期费用若不在本期内发生则不计入本期,计入发生收益的期限,即投入资金与回收根据发生期限进行记录。权责发生制刚好相反,费用发生期限不影响费用的记录方式,即本期发生的投入资金与回收均计入本期。造成这种差别的理由除了二者在性质上的不同外还包括管理形式的不同。
纳税方式不同。纳税一直都是会计财务处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在纳税方式和上存在本质差别。在这里以制造型单位为例,无论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在进行生产过程中都会遇到原材采购方面的问。企业单位在采购过程中将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前者在采购原材时不会重点考虑税收价格,后者则要面对这样的困扰。对事业单位而言采购环节更加复杂,除纳税人被细分外,还需要对原材的是用途径进行分类,除一般纳税人事业单位购入非自用材料采用不含税进价核算以外的情况均使用含税计算价格的方式进行核算。
财务成果计算不同。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在财务成果计算方式上存在不同。对事业单位而言,其事业结余为为事业收入减去事业支出,事业单位经营结余等于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支出部分。年度财务成果的计算时,在年末进行资金转账,事业结余以及经营结余均转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中,对经营过程中出现亏损的部分不进行转账,计算周期每年一次。企业单位主要计算净利润,即扣除成本及其他费用后剩余的资金,并且企业单位的财务成果计算以月为周期,对每个周期的结果进行累加能反映出企业在近期的经营成果,在计算年度财务结果时也可通过对每月的核算结果进行累加的方式进行。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在性质上的差异,其会计财务处理方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的需求决定的。对企事业单位而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财务处理方式才能保证单位的长期发展。